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银行收紧PPP融资 专家称不会引发大规模违约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1月11日 16:44    作者:中国环联    文章来源:

近期多家银行不同程度收紧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业务。这与2017年12月28日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不无关系。会上强调,要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PPP等名义变相举债。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范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期PPP工作的基本要求。PPP模式主要是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市场的机制和资源,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而不是单纯地解决融资问题。当前PPP项目出现了变相融资等不规范现象,那就整顿规范,不必对此过度解读。当前提出的一些政策要求,是对短期内一些错误认识和违规行为的修正,有利于PPP事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新华网、央广网

坚决刹住无序举债之风,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近日,部分银行收紧了对PPP项目的融资。民生证券PPP研究中心主管朱振鑫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禁地方政府以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之后,各大银行接到财政部的口头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所有跟政府融资有关的业务,PPP是其中重要的审查内容之一,因此出现了部分银行收紧 PPP信贷的情况。 

“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银行对PPP项目进行规范性审查整改。”财政部、发改委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民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原因还是出于防控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目的,财政部门针对地方政府借道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变相举债进行规范的工作,也逐渐延伸到了金融机构端。  

可能会出现停工,但大规模违约潮可能性不大

银行收紧PPP信贷,有人担心 PPP项目会出现停工和违约潮。对此,朱振鑫表示,现在银行对PPP的态度较为谨慎,收紧PPP信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还在审批过程中暂未放贷的PPP项目,暂停审批;二是对已落地PPP暂停放款,进行风险排查。对第一类项目的影响是暂时的,2018年3月份待PPP项目审查完后会重启;对第二类项目的影响暂时不好说,得看已落地项目能否经受住考察,如果合法合规将不受影响;如果存有瑕疵,政府、社会资本、银行三方很有可能会协商进行整改补救,尽量能够继续做下去,毕竟中止的代价很高。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PPP项目可能会出现停工,但出现大规模违约潮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政府、社会资本、银行三方都不愿看到这种情形。   

陈民指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如果项目本身依法合规,收益可观,风险可控,增信措施到位,PPP后期贷款融资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陈民建议,目前针对PPP项目的信贷政策更加规范严格,对PPP项目的交易结构设计和程序合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在选择项目和设计项目方案时,需要更加慎重。  

收紧PPP信贷,对相关上市公司影响如何?

银行收紧PPP信贷,对相关上市公司影响如何?专家表示,2017年以来发改委、财政部推出多项政策支持PPP项目前端投融资与退出机制,政策的改变利好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   

棕榈股份日前公告,公司联合中标“保山中心城市坝区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一期)PPP项目”。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105亿元,占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68.81%。该项目签订正式合同且顺利实施后,将对公司2018年及未来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朱振鑫表示,银行收紧PPP信贷,对于正在审批的项目审核力度趋严,审核周期会被拉长,如果未能通过审核会使相关上市公司前期的努力付之东流。但已落地项目会停工和违约的可能性不大,且之前因融资问题导致上市公司PPP终止的情形并不多见,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中长期影响还得视前期项目质量和规范性而定。   

至于如何规范PPP发展,万博研究院新供给中心主任刘哲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范和创新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积极性,首先,进一步法善法律制度,明确合作主体的权责关系,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其次,运用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再次,创新民间投资的参与模式,如通过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金融手段,平衡PPP项目长周期性和民间投资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民间投资参与意愿。


来源:中国环联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