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行业观察 | 开辟固废产业新蓝海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2日 9:21    作者:环联资讯    文章来源:


吉林省长春市一汽综合利用公司的厂区内,电磁起重机正在搬运报废钢材,这些钢材将被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发电厂、中电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置等多个循环产业项目全面落位……自2022年4月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吉林省长春市形成了一批固废利用经验成果。截至目前,长春市固体废物领域项目已达51个,总投资约589亿元。

长春的实践是我国固废循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大宗固废利用率达到56.8%,比2012年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

以“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为代表的多地积极探索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路径,包括生产建筑材料、回收能源、制备农用肥料和饲料,以及提取有用的金属和制备化工产品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十四五”规划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与“无废城市”建设等政策叠加,一系列利好国家政策持续落实,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了固废处理产业整体升级扩容。

数万亿级新蓝海市场待开发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淑媛介绍,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产生量都比较大。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约30亿吨(2022年达到41.1亿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建筑垃圾约20亿吨、生活垃圾约2亿吨。2022年危险废物产生量突破1亿吨。

近年来,“无废城市”试点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持续加持,给这些地区的各固废细分领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2020年、2021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固废市场已成为国内第一大环保板块。

“固废处理是朝阳产业。”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核安全处处长邱天松告诉记者,“以长春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为例,2022年产值1.67亿元,未来长春市固废循环产业产值达近200亿元。”

山东省威海市是海洋经济大市。近年来,威海通过海陆统筹综合管控,把渔网、渔具、牡蛎壳等渔业养殖和加工废弃物、船舶污染物、海洋垃圾、浒苔等海洋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渔业与渔政管理科负责人刘心田举例说:“威海2022年清理处置浒苔3.4万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1.4万吨,创造经济价值约420万元。”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数据,2016~2021年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相关企业营收规模从2016年的1476.3亿元,增至2020年的8054.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他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8万亿元,带动4000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固废处理产业抢机遇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固废处理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3年2月发布的《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将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固体废物、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7个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谋划七大工程。

“长春正在积极推进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占春介绍,“目前已落位项目10个,有2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汽车业是长春市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头。赵占春说,长春市以长春一汽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基地,建立“全类型、全覆盖、全过程”的全面固体废物管理体系,采用统一回收、统一利用、统一处置的模式,发挥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处理优势,实现汽车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长春一汽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有500多名员工。记者在忙碌的拆解车间看到,一辆辆报废的汽车,在工人手里精细化分解,精准分类送到下一个处置环节。“目前一汽集团工业固体废物内部循环和供应链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做到了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志国说。

除了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中的城市,已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固废产业布局的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固废处理产业之所以能站上新风口,一是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固废处理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二是新型处理技术,如焚烧、热解、生物降解等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固废处理行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的产业链,其中上游为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固废焚烧设备、尾气处理设备、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等;中游为固废收集转运,主要是从事垃圾清运和垃圾分类的环卫企业;下游为固废处理处置,处理方式上主要是无害化和资源化。下游环节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引导较早及优惠补贴,在产业链中发展较早,竞争比较激烈。

从产业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我国固废处理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根据企查猫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江苏省固废处理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位列全国第一,广东、安徽、山东和浙江企业数量均超过500家。

亟待产业协同推动升级扩容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谈到,当前我国固废循环产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不足、技术欠缺等问题,还需多举措助力产业协同推动升级扩容。

——促进多产业多部门协同,突破管理机制瓶颈。“在固废消纳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多种固废协同利用,还需鼓励多产业协同利用,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徐洛屹说,各行业相互间链接技术开发和集约发展的主动性决定着融合的深度,行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

吉林紫瑞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杨劲松建议,宜给予固废处置产业一定的扶持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构建产业间纵向拉动、横向互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和雷同化,从而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

——加大科研力量投入,突破固废处理技术瓶颈。吉林大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危险废物处置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危险废物无害化再生处理利用和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危险废物处理和高COD、高氨氮、高盐废水处理技术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我国提高固废处理的技术水平,要靠自主创新。”该公司总经理杨涛说。

据介绍,该公司依托技术优势,2022年利用自产的铁粉和硫酸为原料,在现有厂区内规划建设3万吨/年氧化铁系颜料项目,该项目产生的废硫酸返回硫酸铵车间经综合利用生产硫酸铵化肥,项目总投资2.9亿元人民币,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利税1.8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建议,鼓励探索形成多元化技术及产业体系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系统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产废、利废企业、园区、行业间资源共享、原料互供、链接共生,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

——大力优化合理配置资源,突破运营模式瓶颈。近几年,我国固废循环产业坚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比如,贵州开磷集团,实现了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应用体系,完成了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办公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公路、矿山井下充填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公司的产品生产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废物—排放”的线型物质流动过程,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

再如,浙江九仓环境有限公司构建了一条“居民家庭—服务站—物流车—总仓”的生活垃圾分类高速公路,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这些模式的共性是准确把握住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主线,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重要原则。

业内人士认为,固废循环产业要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抢抓机遇,必须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抓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合理配置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新的运营模式,才能点“废”成“金”。

吉林省长春市一汽综合利用公司的厂区内,电磁起重机正在搬运报废钢材,这些钢材将被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发电厂、中电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置等多个循环产业项目全面落位……自2022年4月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吉林省长春市形成了一批固废利用经验成果。截至目前,长春市固体废物领域项目已达51个,总投资约589亿元。

长春的实践是我国固废循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大宗固废利用率达到56.8%,比2012年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

以“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为代表的多地积极探索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路径,包括生产建筑材料、回收能源、制备农用肥料和饲料,以及提取有用的金属和制备化工产品等。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十四五”规划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与“无废城市”建设等政策叠加,一系列利好国家政策持续落实,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了固废处理产业整体升级扩容。

数万亿级新蓝海市场待开发

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淑媛介绍,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产生量都比较大。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约30亿吨(2022年达到41.1亿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建筑垃圾约20亿吨、生活垃圾约2亿吨。2022年危险废物产生量突破1亿吨。

近年来,“无废城市”试点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持续加持,给这些地区的各固废细分领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2020年、2021年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固废市场已成为国内第一大环保板块。

“固废处理是朝阳产业。”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核安全处处长邱天松告诉记者,“以长春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为例,2022年产值1.67亿元,未来长春市固废循环产业产值达近200亿元。”

山东省威海市是海洋经济大市。近年来,威海通过海陆统筹综合管控,把渔网、渔具、牡蛎壳等渔业养殖和加工废弃物、船舶污染物、海洋垃圾、浒苔等海洋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渔业与渔政管理科负责人刘心田举例说:“威海2022年清理处置浒苔3.4万吨,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1.4万吨,创造经济价值约420万元。”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数据,2016~2021年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相关企业营收规模从2016年的1476.3亿元,增至2020年的8054.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他预计,到2030年,我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达7万亿~8万亿元,带动4000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固废处理产业抢机遇

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固废处理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2023年2月发布的《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将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固体废物、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7个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谋划七大工程。

“长春正在积极推进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占春介绍,“目前已落位项目10个,有2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汽车业是长春市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头。赵占春说,长春市以长春一汽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基地,建立“全类型、全覆盖、全过程”的全面固体废物管理体系,采用统一回收、统一利用、统一处置的模式,发挥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处理优势,实现汽车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长春一汽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有500多名员工。记者在忙碌的拆解车间看到,一辆辆报废的汽车,在工人手里精细化分解,精准分类送到下一个处置环节。“目前一汽集团工业固体废物内部循环和供应链循环利用率达70%以上,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做到了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志国说。

除了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中的城市,已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加快固废产业布局的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固废处理产业之所以能站上新风口,一是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固废处理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二是新型处理技术,如焚烧、热解、生物降解等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固废处理行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的产业链,其中上游为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固废焚烧设备、尾气处理设备、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等;中游为固废收集转运,主要是从事垃圾清运和垃圾分类的环卫企业;下游为固废处理处置,处理方式上主要是无害化和资源化。下游环节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引导较早及优惠补贴,在产业链中发展较早,竞争比较激烈。

从产业区域分布来看,目前我国固废处理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根据企查猫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江苏省固废处理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位列全国第一,广东、安徽、山东和浙江企业数量均超过500家。

亟待产业协同推动升级扩容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谈到,当前我国固废循环产业仍然面临着管理不足、技术欠缺等问题,还需多举措助力产业协同推动升级扩容。

——促进多产业多部门协同,突破管理机制瓶颈。“在固废消纳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多种固废协同利用,还需鼓励多产业协同利用,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徐洛屹说,各行业相互间链接技术开发和集约发展的主动性决定着融合的深度,行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

吉林紫瑞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安全总监杨劲松建议,宜给予固废处置产业一定的扶持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构建产业间纵向拉动、横向互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和雷同化,从而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

——加大科研力量投入,突破固废处理技术瓶颈。吉林大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危险废物处置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危险废物无害化再生处理利用和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危险废物处理和高COD、高氨氮、高盐废水处理技术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我国提高固废处理的技术水平,要靠自主创新。”该公司总经理杨涛说。

据介绍,该公司依托技术优势,2022年利用自产的铁粉和硫酸为原料,在现有厂区内规划建设3万吨/年氧化铁系颜料项目,该项目产生的废硫酸返回硫酸铵车间经综合利用生产硫酸铵化肥,项目总投资2.9亿元人民币,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利税1.8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建议,鼓励探索形成多元化技术及产业体系为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系统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产废、利废企业、园区、行业间资源共享、原料互供、链接共生,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

——大力优化合理配置资源,突破运营模式瓶颈。近几年,我国固废循环产业坚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比如,贵州开磷集团,实现了磷石膏、黄磷炉渣等“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检验、应用体系,完成了在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办公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公路、矿山井下充填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公司的产品生产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废物—排放”的线型物质流动过程,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物质流动模式。

再如,浙江九仓环境有限公司构建了一条“居民家庭—服务站—物流车—总仓”的生活垃圾分类高速公路,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这些模式的共性是准确把握住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主线,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重要原则。

业内人士认为,固废循环产业要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抢抓机遇,必须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抓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合理配置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新的运营模式,才能点“废”成“金”。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