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国际土壤年特稿】土壤修复十讲之四:土壤修复技术与标准体系

分类:环联生态 > 专家专栏    发布时间:2017年3月6日 15:18    作者: 张益    文章来源:

来源:固废观察 作者:张益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污染土壤防治领域的技术进步、经验积累和市场需求,在环保部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已初具雏形。

标准作用:日益显现

2014年2月,环保部发布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术语》等5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旨在为各地开展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上述五项环保标准对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作用包括:第一,参考了发达国家场地风险评估和修复技术筛选的成果,将对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第二,不仅可指导污染土壤调查、评估和修复工作,更可逐步用制度来消除和防止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危害;第三,在可操作层面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标准框架: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已初步成形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框架主要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术语》等。

2015年1月,环保部发布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两项新标作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稿,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前对土壤环境变化规律以及土壤污染风险的认识程度,为将要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也预示着我国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防治将进入兼顾保证土壤质量和控制环境风险的新阶段。

标准体系:仍需完善

对于土壤修复行业来说,技术标准将直接影响到采用的技术路线、决定修复的成本,是影响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急需系统化完善土壤修复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尽早完成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第二,根据污染土壤的类型、特点和用途,制定可以真正反映土壤修复要求、并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技术;第三,制定反映管理要求的相关标准,包括明确哪些场地需要开展修复,并规范环境监理和修复验收等环节。

未来5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的立项建议主要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建设用地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建设用地土壤修复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农用地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农用地土壤修复工程质量评价标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监理技术规范》,《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范》等。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