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除了资金缺乏、融资难度大、专业能力弱等大家熟知的差别以外,城市和乡村的环境治理建设还有如下区别:
一是分工整合的特点不同。城市有更明确的专业分工,排水、供水和环卫相应都有更明确的管理线条;乡村则需要更多的系统整合,才能较好地实现目标。
二是建设运维的难点不同。城市专业力量强,设施建设和运维相对较好;农村不仅在设施建设方面面临一定难度,而且在监管以及运维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这是由于低浓度、高分散、波动性等农村污染排放的特点导致的。
三是环保治理与居民生活的紧密度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市民在生活中往往不需要去适应环保设施,甚至感觉不到大部分服务的存在。农村则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村民参与,很多环保设施实际上无法发挥作用。
四是技术路线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农村难以简单复制城市的工程化路线,每个乡村因特点不同需要定制化设计,对比其投资额较小的基本情况,传统设计院收费模式难以匹配过多的非标设计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在资金和专业技能方面相对缺乏,但环境容量相对富裕,需要采用更多资源化和生态化的技术路线。
基于以上特点,多年来,我们在农村环境治理上陷入了投入大、产出低、不稳定的被动局面。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央将农村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了更高的位置,如果依然重复之前的治理路线,我们将很难可持续地完成目标。特别是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已经很难支撑原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投入方式。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针对乡村特点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比如,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建设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又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更加突出生态化技术路线,并对系统性整合提出明确要求,这个系统性不但包括不同环境治理专业的整合,还包括各种农村基础设施甚至相关产业的整合。
从环保产业市场主体来看,《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透露出一个信号:下一阶段农村环境治理市场要实现差异化竞争。笔者以为,简单的工程化甚至装备化,恐怕都无法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习惯于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均质大规模的“大平原”模式的基本特征,我们绝大部分企业很难真正满足农村这个“沼泽”状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无论怎样设计商业模式,如果找不到系统性、低成本、低专业要求和分散式运维等解决之道,就无法根本性地获得这个市场的持久机会。
“十四五”期间,定位于农村环境治理市场的环保企业将会面临一种更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一方面,除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近期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通知》,提出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叠加更大力度的专项债支持,这些政策利好会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工程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很难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得到发展。当前,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相对先行的部分省份如浙江、广东等已经开始加强对农村环保设施达标运行率的考核,有望一改过去重工程轻运营的弊病。因此,面对“沼泽”状的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企业应构建“湿地类”的服务模式。
“湿地类”服务模式的第一要点,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生态化。农村环境治理市场首要解决的是可持续问题,第一要素就是实现低成本,背后必然是生态型的技术路线。“湿地类”服务模式的第二要点,是基于各种要素的有效连接,包括环境治理的多要素合一。这样的融合必然要以EOD理念为支撑,以人为本,与农业融合,以服务吸引农民参与,才能解决农村环境治理特殊的系统性要求,实现环境治理内部本身和外部相关产业的全系统紧密关联,以及从结构设计中的相关产业持续运营与环境持续改善之间长期紧密关联。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