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神话陨落,日本垃圾焚烧二噁英排放因子,高出中国十倍

分类:固废观察 > 国际视野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9日 9:31    作者:固废观察    文章来源:

2013年,日本民间环保人士服部雄一郎编写了《日本垃圾焚烧全报告(2013)》。2015年,我国环保ngo将其翻译成中文。
此书一出,立即在国内反焚组织的推波助澜下,洛阳纸贵。

而彼时,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影响中国的环保事业,以环境省和国内某基金会组织,邀请了大量中国ngo活跃人士跨越重洋,到日本考察垃圾分类和焚烧。


回国后,大量ngo人士,踊跃为日本垃圾处理,评功摆好,写稿出书,好不热闹。
环保知名人士彼时提出,日本生活垃圾焚烧厂平均处理能力是每天150 吨,且只有一半的厂大于100吨,22%的厂不足30吨。跟中国相比,都是县级小项目。虽然这种小焚烧厂的单位投资和运营成本偏高,但如果污染控制措施到位,相比千吨以上的大型焚烧厂,它在局部区域产生集 中性污染的风险或由突发事故造成的环境与健康影响,却较低。 
一部分反焚组织,也据此,不停批评中国各省市的垃圾焚烧规划,认为焚烧总量和单项目,都规模过大,浪费公孥,而且未来一定污染很大。
这种论调时至今日还在发酵。
那么,ngo们的说法,对吗?
通过数据搜索和研究比对。
发现了一个被中国NGO刻意隐瞒的事实
被神话的日本垃圾焚烧项目,其真实的垃圾二噁英排放因子水平,比中国垃圾焚烧项目的排放水平,高出十倍。
日本生活垃圾焚烧+工业垃圾焚烧的合计二噁英排放量,在2021年已占全国58.8%。
垃圾焚烧二恶英年排放量58.8克,比中国的垃圾焚烧同参数,高出一倍。
而日本当年的垃圾焚烧量,却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同时,日本垃圾焚烧项目的产能空置率远高于我国,垃圾吨发电量也稍逊于我国平均水平。

可以说,日本垃圾焚烧的二噁英严控神话,已然陨落。
以下为数据来源和分析计算过程
  数据来源
A:日本环境省令和三年,即2021年垃圾处理报告

B:日本环境省令和三年,即2021年二噁英排放清单    

(ダイオキシン類,翻译为二噁英类)
资料显示
日本2021年,令和三年,垃圾总处理量3942万吨,
直接焚烧量3149万吨,占比79.9%。    

(ごみの総処理量,中文译名为垃圾处理量)
       

 

垃圾焚烧厂1028个,总处理能力17万5737吨每日。
目前的现有产能空置率高达50%,远远高于我国水平。
即便是这样,在2021年当年,还新建了28个新项目,产能新增了465吨每日,相当于增加了28个17吨每日的小焚烧炉。
日本有大量小型垃圾焚烧设施,允许间歇式运行,有垃圾就烧,没垃圾就停炉。
    
(ごみ焼却施設,意为垃圾焚烧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垃圾焚烧的二噁英排放,合计为38.8克TEQ,占当年全国各类污染源排放总量的39%。如果再加上一千四百个工业垃圾焚烧项目的二噁英排放量
日本总体的垃圾焚烧二噁英排放量,2021年达到58.8克TEQ,占全国比重达到58.8%。
而我国生活垃圾焚烧的二噁英合计排放量,以2020年为例,仅为22.56克TEQ,仅为日本排放量的38.3%。
这与我国情况截然相反,综合我国二噁英排放溯源清单显示,钢铁、有色金属排放占比80-90%,垃圾焚烧占比约为10%,遗体火化占比接近1-6%。
而2021年的日本二噁英污染清单显示,火葬场的二噁英排放为3.6克TEQ,占比3.6%。
同时,根据日本环境省公开的2021年垃圾焚烧量和二噁英排放量数据,可以得出
日本2021年垃圾焚烧的每吨二噁英排放因子,为1.235微克每吨。
我国2020年,炉排炉二噁英排放因子为0.1206微克每吨,
平均排放因子为0.154微克每吨
日本垃圾焚烧项目的平均垃圾二噁英排放因子,
为我国炉排炉十倍,加权平均因子的8倍。

         

 

(我国排放因子数据,来自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论文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ioxin emissions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in China》)    

         

 

垃圾焚烧厂中,大部分仅为余热利用,少部分为余热发电
70.9%的垃圾焚烧设施(共729个)实施了余热利用。
余热利用的具体方式包括给温泉、温水游泳池和周边居民供热等。
有396个垃圾焚烧设施配备了发电设备,占所有设施的38.5%。
这些发电设施的装机总量,为2149MW。
总发电量为10452GWh,发电效率的平均值为14.22%。
垃圾焚烧设施的平均发电量,约为320 kWh/吨。
各都道府县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量出现明显巨大差异。
从趋势上看,日本的垃圾焚烧,吨发电量水平,略弱于我国现有情况。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