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分享 | 当年发誓要拯救海洋的环保少年,现在实现誓言了吗?

分类:行业热点 > 国内资讯    发布时间:2022年9月5日 9:15    作者:中国环联公众号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公众号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英华兰Dr Bing


大家记得咱们多年前汇报过好几次都荷兰环保少年Boyan Slat吗?


都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在折腾啥呢?


清洁海洋那么吃力不赚钱的事情,他还在坚持吗?


直到近来我看到一个视频,惊喜地发现,他成功了!



在更新他的现状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Boyan Slat之前的故事


Boyan Slat,一个来自荷兰的90后天才少年。


13岁时,他就对火箭产生了兴趣,做了一个水火箭,拿过吉尼斯世界纪录


17岁,Boyan去希腊潜水,满目疮痍的沙滩和海里比鱼还多的垃圾让他震惊了。


每年约有8百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上百年也不会降解。


它们在海洋生物的肚子里、在食物链里,最后回到我们的身体里,至少危害着267个物种。


从此,Boyan下了一个决心——要将大海洗干净。


事实上,Boyan并不是第一个关注海洋垃圾的人。


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尝试过,但都失败了。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带。


人们把那里称为“塑料汤”,绵延数百万平方公里。


Boyan之前,大部分人的清洁办法都是用类似钓鱼的装置来钓海水中的垃圾


但用这种方法,不光是花费大,更主要几万年才能把垃圾搞完,而且清理的速度还赶不上制造垃圾的速度。。。


Boyan想道:为啥不能让海水直接把垃圾送过来呢?


2012年,Boyan受邀在的TEDx大会上演讲,向公众演示了他最初的构想——利用洋流来捕捉塑料垃圾。但演讲之后反响平平。


为了实施他的设想,他曾一天联系300多家公司拉赞助,但全部被拒了。


一直到2013年,惊喜来的很突然。


一天,几个网站上传了他的演讲视频,突然间,他的视频像病毒一样传开,他的个人主页被刷爆,邮件疯狂涌入,无数人申请作为志愿者加入他的项目……


最终,他筹集到2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一个百人团队,拯救海洋的计划顺利开展。


于是,19岁的Boyan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THE OCEAN CLEANUP”,开始了自己事业。


为了发明出Boyan想象中的收集垃圾装置,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设计研发之路。


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尝试,Boyan的垃圾收集装置设计好了——这个装置摒弃了传统的回收垃圾的方法,而是由潮汐能和太阳能来提供动力。


它的理论是,通过大海的洋流将垃圾聚集到一处,设置漂浮障碍拦截这些垃圾,并通过浮栅缓冲区将垃圾回收,进行再利用。


Boyan曾找专家计算过海洋垃圾的总量,结论是到2020年,海洋垃圾会达到725万吨,需要79000年才能修复。


而用Boyan团队的设计,预计花十年时间就可以清理太平洋垃圾带一半左右的垃圾,清理成本是每公斤4.53欧,仅为现有成本的3%。


也就是说,如果Boyan Slat的设计的成功,清理海洋的步伐可以加快7万年!


2015年,他获得了挪威国际海事的青年企业家奖,TIME杂志把他的装置评为2015年度25个最棒的发明之一!



但项目从最初被报道后,已经好几年过去了。

大家也在关心,Boyan的设计毕竟是一个理论设想,他到底成功打捞上海洋垃圾没有呢?


现在很多学生创业的项目都是噱头大过实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

有的是为了赚名气、当网红,成为自己申请名校的敲门砖,项目不了了之。

有的是拿到投资后套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懂的。

再加上海洋垃圾本来就没有什么赢利点,一听就是个赔钱项目,所以很多人并不是很看好。

一些业内专家也给Boyan的项目泼过冷水。

比如法国的海洋垃圾专家 Francois Galgani 在欧盟的一次海洋垃圾讨论会上就唱了一顿反调:“清理海洋垃圾是无稽之谈。”

华盛顿大学的海洋物理学家 Kim Martini 也泼过冷水:“他们没有任何能证明实际有效的实地测试。”

但Boyan却并没有放弃!

他是真的在考虑海洋垃圾清理的事儿,立志要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让项目继续下去,他甚至不惜从荷兰名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辍学,放弃肉眼可见的大好前程,一心一意扑在“捡垃圾”上。

他们的项目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2018年9月时,他在旧金山用第一个设计 System 001 实施了第一次下海清理。

但当时的设计还不成熟,设备因为速度太快而断裂了,没有回收到任何塑料。。。

Boyan团队毫不气馁,马上对设备进行了改良。

在第二版的设备上,他们为了减速,就添加了一个类似于降落伞的锚——

有了这个锚,设备运行的时候果然平稳多了!

2019年6月,新的设备 System 001/B 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入海运行。

在19年10月,Boyan的小伙伴终于从太平洋垃圾带捞上来了第一批塑料垃圾!

这是人类首次从太平洋垃圾带中收集垃圾!

Boyan的设想真的实现了。

到2019年年末,他们收集了6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清理了相当于1.4万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海洋面积。

虽然和海洋里的所有垃圾相比,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是它证实了Boyan 7年前讲述的“海洋自净”概念真的是可行的。

Boyan和小伙伴们清点了回收来的垃圾,直接就被震惊了。

没想到海洋垃圾还真是“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除了常见的日用品塑料包装、渔网,甚至还有汽车轮胎,以及数不清的塑料渣渣。

真是难以想象,如果这些垃圾不被回收,他们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Boyan团队的努力之下,清理海洋垃圾变得不再是天方夜谭,成了我们可以实现的目标。

采访中Boyan也说:“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让这个项目持续下去!”


虽然Boyan已经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但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

因为即便打捞了这么多垃圾,但和海洋里的所有垃圾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海洋还在不断产生新的垃圾,如果不堵住源头,他们做的再好也是无用功。

所以他想,能不能先解决垃圾产生的源头呢?

经过调查后他们发现,海里的垃圾,几乎都是随着内陆的河流和湖泊带进去的。

如果能从内陆端进行拦截,应该可以事半功倍!

但现在新的问题又抛出来了。

全世界流向海洋的河流有几千条,不可能全部都安装垃圾拦截装置,那成本就太高了!

应该在哪些河流进行拦截,才会让工作更有效率呢?
贡献海洋垃圾的河流(红圈)
图片来源:theoceancleanup.com/sources

于是他们又设计了一个利用人工智能监控计算河流中漂浮的塑料垃圾流量的装置。

而且在全世界进行了测量,还绘制了全球河流塑料垃圾吞吐量的地图!

经过一系列的数据研究发现,海洋里80%的塑料垃圾,都是其中1%的河流“贡献”的。

所以,只要先把这1%搞定,就可以解决大麻烦!

算好了投放装置的位置,现在来到下一题:河和海是不一样的。给海洋设计的那套装备并不适用于河流。

什么样的装置才是适合给河用的?

2019年10月,Boyan的团队给出了答案:完全由太阳能驱动的全自动河流塑料垃圾截留趸船 Interceptor!

它长这样——

这种趸船可以固定在河床上,借助河流运动截留塑料垃圾。

它的形状类似于双体船的船体,重心比较低,也不怕浪大翻转。

在发布会上,Boyan给大家演示塑料小黄鸭是怎么被成功拦截的:

它每天可以收集5万千克的河流垃圾,等同于1百万个汽水瓶!

收集来的垃圾会被自动装入这些垃圾桶里。

如果所有的垃圾桶都满了,它就会自动向当地的工作人员发送求救信号:“我满了!请清空我”——

不光好用,他的垃圾拦截船放置的位置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也不会影响到河流的正常交通通行。所以已经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投放了。

现在,他们已经在印尼的雅加达部署了第一艘拦截船,效果不错。
工人在雅加达的河面上安装Interceptor1号


2号船目前在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工地部署的2号拦截船

正在工作的2号船

3号计划在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部署,4号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奧萨马河。

Boyan的终极目标是在5年内在全世界最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都放上他们的拦截船。

目前看来,他们的工作非常成功!

这是垃圾拦截之前的亚子:

这是垃圾拦截之后的亚子:
过滤过的河面

Boyan的船一到,所向披靡,垃圾被消灭得片甲不留!

对Boyan团队来说,现在设计已经大获成功,唯一的困难可能就是银子了!

因为海洋垃圾这事儿,它有点微妙:垃圾装置工作很多都是在国际海域上的。

而一般正斧对海洋垃圾的态度都是各扫门前雪。

如果是在国际海域上安装,让谁掏钱,就成了一个有点尴尬的情况,很难有正斧愿意出大钱支持他。

幸好有几个硅谷大佬很支持他的项目,前后给他捐了3000多万刀。

靠着这笔钱,项目也能推进。

为了增加经费,他们还想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回收的塑料垃圾转化为商品,比如小书包和太阳眼镜什么的,放到网上去卖。

据说第一批回收商品,在今年9月就会上架啦!

用卖这些小东西的钱,就可以支持项目继续运转。


Bing总结:
看完Boyan的故事,真是很感慨啊。

一个00后的少年,竟然已经靠着自己的智慧在改变世界了!

那么多人做过同样的事,为什么成功的是Boyan?

我想,是因为他敢想、敢干,身上有一股不怕输的劲儿。

那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支持的呢?

那就是一起购买“海洋塑料”产品咯!

科技时代,真的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啊。


来源 | 英华兰Dr Bing
作者 | Bing
编辑 | 匡宋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