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欧洲的垃圾处理秘诀在哪里?

分类:固废观察 > 国际视野    发布时间:2017年7月23日 10:27    作者:来源:社创号 作者:弘毅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7月19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 》提出,拟对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这是在垃圾处理方面,政府部门以货币、实物、权益等各类资产参与,或以公共部门身份通过其他形式介入项目风险分担或利益分配机制的又一次探索。

“垃圾围城”在不少国家已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顽疾,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处理垃圾都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话题。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亿吨。在中国,最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填埋,目前全国有1900多座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处理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60%。但填埋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污染,如何更“清洁”地处理垃圾,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体系中,是一个广泛思考的问题。

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欧洲的治理经验。

柏林的地下数字化垃圾回收

德国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经验,从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地下垃圾回收场可见一斑。


在波茨坦广场地下15米的地方,德国人脑洞大开地建了一个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物流与垃圾回收场。这个垃圾回收场为地面上19栋建筑里34家饭店、2个电影院、2个剧院、91家零售商铺,1万名固定工作人员和每天约10万人次游客提供物资供应,以及数量巨大的垃圾回收和处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垃圾处理场,那就是智能。这个日均处理垃圾量超过8吨的垃圾场,仅有10名员工,除去3名行政人员,真正从事垃圾回收处理工作的员工仅7名,他们每年处理约3000吨垃圾。

让这个垃圾回收处理场高效的原因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比如,无论是自助丢弃还是上门回收的垃圾,在这里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如果自助丢弃,客户可扫描分类垃圾桶编码、并称重,然后垃圾种类和重量信息就会输入客户磁卡。如果上门回收,波茨坦广场地下的50个垃圾房中部分已经实现全自动监控,安装在垃圾桶上的传感器不仅可以记录客户丢垃圾的信息,还可以将垃圾桶情况即时传送给中控室,这样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垃圾桶中已满的垃圾清走,不仅提高效率,还可以时刻保证垃圾桶的清洁。


在处理端,科技含量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个垃圾处理场的运营方是全球十大资源再生及环境服务企业之一的欧绿保集团,在欧绿保的厨余垃圾预处理中心,你会看到厨余垃圾通过一个脱氢装置,被脱水、去脂并切碎,这个过程可将5吨重的垃圾减至1吨。之后,垃圾被送至沼气场,用于热能再利用,水和油脂则会经过进一步处理后进入下游企业进行再利用。被分离的水会经过进一步处理,最终达到饮用水标准。

北欧国家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

或许还有人记得,2007年意大利南部最大城市那不勒斯曾爆发垃圾危机,几千吨垃圾无人清理,一度成为“国家危机”。2015年,意大利首都罗马再现“垃圾围城”。


但在以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用相当长时间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垃圾减量为政策目标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北欧不少城市不仅实现了高达97%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而且出现争相进口垃圾的“怪象”。

比如,麦拉能源工厂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约1.5小时车程。该厂每年能焚烧垃圾燃料48万吨,而当地每年只有11万—12万吨的垃圾产生量,缺口巨大。据统计,早在2014年瑞典就进口了80万吨垃圾,2016年进口量则达到了160万吨。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欧国家垃圾减量的基本思路是在物品与垃圾相互转化的各个环节施加干预,在北欧采用的是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焚烧转化三策并举的做法,目的是实现回收极大化、废弃极小化、资源循环化。


具体来说是三部分。

一是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欧国家普遍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严格区分可燃与不可燃垃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这已经成为目前垃圾处理最大的共识。

二是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比如政府及其委托的清运回收公司会向每个家庭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孩童在基础教育早期就会从学校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超市和小区门口设置回收废旧电池、灯泡灯管等特殊垃圾的专用回收箱和用于回收易拉罐和饮料瓶的自动退瓶机。甚至小区居民可以电话预约回收队上门回收,市民还可以从回收站的交换中心取回自己想要的物品,经济环保又便捷。

北欧国家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

或许还有人记得,2007年意大利南部最大城市那不勒斯曾爆发垃圾危机,几千吨垃圾无人清理,一度成为“国家危机”。2015年,意大利首都罗马再现“垃圾围城”。


但在以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用相当长时间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垃圾减量为政策目标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北欧不少城市不仅实现了高达97%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而且出现争相进口垃圾的“怪象”。

比如,麦拉能源工厂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距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约1.5小时车程。该厂每年能焚烧垃圾燃料48万吨,而当地每年只有11万—12万吨的垃圾产生量,缺口巨大。据统计,早在2014年瑞典就进口了80万吨垃圾,2016年进口量则达到了160万吨。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北欧国家垃圾减量的基本思路是在物品与垃圾相互转化的各个环节施加干预,在北欧采用的是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焚烧转化三策并举的做法,目的是实现回收极大化、废弃极小化、资源循环化。


具体来说是三部分。

一是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欧国家普遍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严格区分可燃与不可燃垃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这已经成为目前垃圾处理最大的共识。

二是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比如政府及其委托的清运回收公司会向每个家庭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孩童在基础教育早期就会从学校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超市和小区门口设置回收废旧电池、灯泡灯管等特殊垃圾的专用回收箱和用于回收易拉罐和饮料瓶的自动退瓶机。甚至小区居民可以电话预约回收队上门回收,市民还可以从回收站的交换中心取回自己想要的物品,经济环保又便捷。


来源:社创号  作者:弘毅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