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土壤修复有效落地仍需技术创新

分类:环联生态 > 专家专栏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1日 11:38    作者:(来源:中国企业报)    文章来源:

\

2个月以来,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有望加速中国土壤修复行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壤行业在技术、模式上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能环境总经理魏丽在采访者讲道:“‘土十条’的出台让我们企业感到激动,因为这项行动计划明确了许多企业关心的问题,这是企业的机遇。不过,土壤修复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距离成熟还要走很长的路,因此需要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

引进技术

还需消化吸收再创新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

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土壤总体污染率已超过16%,其中工业废弃地和工业园区的土壤污染率均在35%左右,耕地土壤污染率也已接近20%。

土壤修复就是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国家标准。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在工业产区、农业耕地、矿山产地的土壤修复技术、资本均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污染情况却十分严重。

“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复杂,加上我国土壤类型变异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土壤污染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有自身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土壤环境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如是表示。

专家分析称,中国土壤污染的特点是范围广、隐蔽性高、修复成本大,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方面。

面对这一窘境,中国在2015年的土壤修复签约额占GDP的万分之0.3,而与中国“初级阶段”相对的是美国等国家成熟的土壤修复市场,其GDP占比已达到0.5%,这其中技术至关重要。魏丽表示,国内很多土壤修复行业上市公司纷纷从国外探索成熟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使之适应中国的土壤修复工作,但是国外的技术毕竟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刘阳生认为,中国的南、北方土壤PH值、金属元素含量不同,技术上就不能统一。国外的设备在当地的修复效果比较好,到了中国则需要重新对土壤进行检测,更换零配件甚至技术方案。对企业而言,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

因此,中国土壤修复企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永清环保副总裁马铭锋在接受采访时讲道,“中国的很多大型环保企业,在从以往的项目中积累到一定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需积极寻求海外并购。在土壤修复技术上,欧美国家技术经验十分丰富,通过并购的形式,可以进行有效的技术融合,使进口产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马铭锋分析称,由于中国在土壤修复工作上的节奏已经与国外形成差距,因此我国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要不惜成本,研发符合中国土壤污染特点的修复技术和产品,以实现控制住未来长期的土壤修复成本。

行业发展

更需政策有效落地

毫无疑问,模式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PPP模式目前被土壤修复行业广泛推崇和关注。此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讲道,社会环保投资的“下一步会进一步开放市场,包括正在推动的PPP第三方治理模式,以提高治理效率。”

据调查,PPP模式集中在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流域治理、区域环境整治等方面,在土壤修复行业还有待突破。马铭锋表示,基于PPP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落地的成功经验,土壤修复行业、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实现项目的落地,并可持续发展。

包括PPP在内的项目落地涉及多个部门,如何将政策理论文件转变成为具体的实施指导方案?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住建部制定的规范和导则在风格上与环保部的相关文件有一定的不同,企业参与文件的制定,更能影响土地修复项目的实施。从工程类企业来讲,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形成自律的内功,加大科研投入。从咨询类企业来讲要将前期的风险评估和后期实施方案的制定衔接起来,避免社会资本的浪费。

在制定可执行的政策文件的同时,也要让土壤修复项目涉及的各个单位了解到这项事业的复杂性。李书鹏表示,土壤修复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避免一些方面做出不理性、违背客观规律的决定,而影响整个修复所需的工期和目标,必须想办法让各方了解到,土壤修复不是用很短的时间、有限的投资就可以完成的。由于政府已经允许土壤修复企业从已修复好的土地中获利,将极大刺激社会资本,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土十条”提出要在2017年底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专家分析称,未来五年,土壤修复行业的重点领域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加上随之而来的政策红利,将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并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土壤修复事业。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