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视野|垃圾分类怎么分?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分类:固废观察 > 国际视野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6日 10:32    作者:李土寿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来源:碧海银沙网  作者:李土寿

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屋外堆立的脏土(扔掉的废物),高得“伸手可及”了,古人便重新寻觅或挖掘洞穴。大约8000年前,古人利用土坑来堆放垃圾,古代垃圾场的遗迹里,大多数是碎裂的瓷器、漆器,而粪便、泔水之类当肥料,至于金属产量低,基本都回收利用了。

湛江市生活垃圾处理场2006年3月二期填埋区全景

湛江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填埋作业—修边整形

现代社会对大多数人而言,垃圾处理似乎只是从自家垃圾桶到公共垃圾箱的距离,但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段距离却漫长而复杂。对此,湛江如何精心规划、潜心探索,把“垃圾分类”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点到面,从城市走向乡村,实现普遍推广,笔者认为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大清早,德国环卫工人上门清运垃圾

2013年6月,笔者受德国朋友邝伟森及他的妹妹周邝淑妍、妹夫周熊烈等人热情邀请,在澄波夫妇携带下前往德国探亲旅游。走在德国的乡村、城镇,美丽的花园小别墅随处可见。我们住在汉堡郊外的小镇,淑妍姐家里两层别墅,庭院里花红草绿,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厨房比我们家里客厅还宽敞,中间摆放工作台,地上撒落一些垃圾,娃姐一边帮手洗菜一边在找扫帚。“不用扫地”熊哥说着,只见他用脚往墙角一踏,听到一阵风吹过,垃圾全都被吹到地窖里去。熊哥带我们走进地窖:袋子套在垃圾进口处,装满垃圾后,一拉绳子就索紧袋口,拎到路边的餐厨垃圾桶。原来,德国的垃圾桶按四种颜色分类:“黑色垃圾桶”投放餐厨垃圾,“蓝色垃圾桶”投放废纸,“黄色垃圾桶”投放各种包装,“棕色垃圾桶”投放有机物,每隔三天就有运输车上门收走垃圾。

一位德国妇女在超市入口处废物回收箱投放空饮料瓶

熊哥介绍说,德国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垃圾回收公司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会给附近小区物业以及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垃圾清理费。收到警告后,物业与居民自管会将组织会议,逐一排查,找到“罪魁祸首”,要求其立即改善。即便不敢承认,犯错的居民也会为了不缴纳更高的垃圾清理费,乖乖遵守分类规则。如果屋前院后不种花种草,市政部门就会帮你种植,到头来发张罚单,你自觉去交款。

在制度的约束下,居民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将用过的玻璃器皿送到公共玻璃收集箱或者收购饮料瓶的商店。为了鼓励废物回收,减少垃圾量,德国还特别实行了饮料瓶退还押金制。在超市入口处,较为隐蔽的一侧设有饮料瓶回收箱,按大小分类投放,机箱会自动流出硬币(押金)。许多家庭主妇到超市买菜,顺便带上饮料空瓶去换钱,基本足够买回当天所需蔬菜。淑妍姐说:“公民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干净整洁的街道

但是,80年代德国曾遇到一个问题:居民的分类缺乏严谨,很多垃圾桶内常常是“大杂烩”,无法直接进行再加工。酸奶盒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酸奶盒是塑料制品,但是盖子则是由薄薄的一层锡纸制作。两者本应进行分类,但是怎么分拣呢?最初是工人站在传送带旁进行手工分拣,既费时又费力。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已经用红外线感应器和磁铁取代人工进行垃圾分拣。如今,越来越先进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迅速地分拣各种不同的塑料和金属。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垃圾经济”立法的国家。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即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循环利用其有效部分。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奠定了德国垃圾回收的总体基调,谁污染谁治理。在法律支持下,德国建立了“双向回收系统”。该系统“一收一送”,一方面由制造商、包装商、分销商和垃圾回收部门多方投资成立专业回收中介公司,建立起统一的回收系统;另一方面,公司组织垃圾收运者集中回收消费者废弃的包装,分类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使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2016年7月,德国另一项针对电器回收的新法案生效,规定电器零售商有义务免费提供电器回收服务。小型家电,无需发票就可将其交给任一电器零售商回收;大件家电需要送至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大型电器商,并同时向该电器商购置同类功能的新电器。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局数据,2000年至2012年间,德国垃圾排量减少了18%。90%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规则,近80%的德国人认为,为环保做贡献对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如今,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创造410亿欧元产值,生产部门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用新原料生产一吨塑料的费用在1200至1400欧元之间,而用回收废塑料生产的再生塑料,成本只要500欧元,废物变原料利润可观。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城镇的街道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曾在回忆录《留德十年》中这样描述德国:

“此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从来没有遇到过大风。既无扇子,也无蚊帐,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的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绝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在城区中心,房子都是中世纪建筑,至少四五层。人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去。古代的城墙仍然保留着,上面长满了参天的橡树。”

笔者亲历德国,耳闻目睹,几十年过去了,德国环境依然如季老描述的那样静美。这样美好的环境,离不开德国精细的“垃圾分类”制度。虽说市政部门设有环境监察部,由工作人员每天巡视一些偷倒垃圾的高发地点。如果被发现违章行为,会当场开具罚款或警告单。但事实上,这一惩罚措施在德国出现的次数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多。也就是说,垃圾分类靠的更多是自觉和环保意识。如此复杂精细的垃圾分类方式和一丝不苟的自觉执行,正显示出德国人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切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自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