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过去一年,这么多环保上市公司都被证监会处罚了!

分类:固废观察 > 热点观察    发布时间:2024年2月26日 9:40    作者:固废观察    文章来源:

博天环境受处罚一事又有新进展。

2月19日,博天环境公告称,公司于2月18日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市场禁入决定书》,认定博天环境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构成《证券法》所述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图片来源:博天环境


北京证监局决定:对时任博天环境董事长、总裁赵笠钧采取7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事实上,过去一年,曾经被证监部门处罚过的环保上市公司不止博天一家。他们遭受处罚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由于虚增营业收入或利润,导致年报或债券募集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
1

虚增收入,虚假记载

多家环保上市公司受到处罚

就在上个月,1月7日晚间,兴源环境公告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全资子公司存在虚增项目收入及成本等情况,导致公司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兴源环境及公司财务总监分别被罚。

《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兴源环境的全资子公司——杭州中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艺生态”)于2016年、2017年在长兴县美丽城镇(标段一、标段二)PPP项目、温州洞头区本岛海洋生态廊道整治修复工程PPP项目中存在虚增项目收入及成本等情况,导致兴源环境2016年至2022年年报财务数据及相关披露存在虚假记载。

浙江证监局决定,对兴源环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公司财务总监孙颖给予警告,并处以80万元罚款。

事实上,兴源环境接受处罚多少有点“冤枉”,因为此次导致处罚的中艺生态是兴源环境收购而来的,2016年才纳入合并报表,当时双方还签署了业绩承诺补偿协议。

这次虚增项目收入的事件爆发后,兴源环境也表示,将高度重视业绩承诺补偿的追讨工作,拟安排专门队伍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研判,切实推动相关工作有效开展。

还有此前曾被媒体曝出过“财务造假”的启迪环境。2023年9月,湖北证监局官网披露,因信息披露违法,对启迪环境给予警告并处罚款60万元,对时任董事长文一波等4位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30万元。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调查显示,启迪环境在2017年-2018年间,通过伪造虚假分包合同及节点结算单确认成本,虚构了相关PPP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合同完工百分比,提前确认或虚假确认总包合同收入,导致启迪环境2017、2018年年报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项目存在虚假记载。

2023年7月,龙净环保收到中国证监会福建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ST龙净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决定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一百万元罚款。还有几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了警告和数额不等的罚款。

再往前一个月,2023年6月,美尚生态也曾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美尚生态2015年公司招股说明书、2015年至2019年年报、2020年半年报、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2017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决定对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1330万元罚款。

更早以前,卓锦股份于2023年5月,*ST科林于2023年2月,也曾分别收到过证监部门的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ST科林的两位相关当事人杜简丞、李根旺还被分别采取了3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证监会严打财务造假

三年办理案件203件

分析过去一年环保上市公司接受证监部门处罚的案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虚增营业收入或利润,存在虚假记载。

不过,各家公司虚增营业收入或利润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博天环境,他们出问题的主要是三处:

一是未及时对已终止的设备销售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并通过签署虚假委托付款协议的方式抵消虚增收入引起的往来款项,此类情形涉及合肥清溪项目;

二是未及时对已竣工结算的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并通过签署虚假委托付款协议的方式抵消虚增收入引起的往来款项,此类情形涉及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污水处理厂及回用水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等EPC项目;

三是使用无商业实质的验工计价凭证确认工程进度,并通过签署虚假债权债务转让协议、委托付款协议的方式,隐瞒虚增收入的情况,此类情形涉及雷州市村级生活污水处理PPP项目等PPP项目。

而启迪环境,则是通过伪造虚假分包合同及节点结算单确认成本,虚构了相关PPP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合同完工百分比,提前确认或虚假确认总包合同收入,导致启迪环境2017、2018年年报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项目存在虚假记载。

*ST科林,是错误地采用总额法确认新媒体广告投放业务收入,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导致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卓锦股份,则是将部分成本以保证金名义计入往来款,虚减营业成本2797万元,进而虚增利润总额2706万元。

总之,虽然方法各有差别,但这些行为造成的结果就是虚增了营业收入或利润,导致年报或债券募集说明书存虚假记载。

事实上,过去一年,之所以这么多环保上市公司都被证监部门处罚,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为证监会正在开展“从严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行动。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监会表示,近三年,他们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同比增长近20%,作出行政处罚523件,涉及1932名相关责任人,对168人采取市场禁入措施,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16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加速促进“优胜劣汰”。

其中,光是财务造假案件,就办理了203件。

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证监会的执法重点。下一步,证监会将从提高发现能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追究、突出打防结合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铲除造假滋生土壤,切实维护市场诚信基础,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3

上市也是“双刃剑”

合规成本加大,决策自由受限

证监会发起打击财务造假的专项行动,多家环保上市公司中招,根本原因或许还是环保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

众所周知,环保行业的管理水平相对来说比较粗放,距离证监部门的合规要求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公司一旦上市,在合规方面势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了,可以倒逼管理升级,能力进化;但一旦做得不好,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以上那些遭受处罚的公司就是例子。

事实上,环保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企业肯定不止以上这些。去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披露了2022-2023年度沪市、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其中被降级的环保上市公司就有9家。

其实不只是在合规方面,对于环保企业来讲,是否上市总体来看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利于融资、股权整合、加强流动性、提升管理,以及提升品牌。但坏的方面,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合规成本加大,公司的决策自由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有时还会出现控制权风险。

还是以博天环境为例,他们于2017年2月正式挂牌交易,开盘当日就大涨44%,随后又一连出现17个涨停板,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宠儿。

▼博天环境鸣锣开市。图片来源:网络



这波热度,给了博天环境很大信心。用E20研究院院长傅涛的话说,博天环境做了20年,市值才做到20个亿。但只用了20天,就把市值做到了200多个亿。

不过随后,上市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开始显现。从2018年起,受PPP暴雷潮影响,博天环境的资金链也开始收紧。就在其他民营环保企业都在出售股权,引进国资,开始“混改”自救的时候,博天环境却受制于三年股票“禁售期”的限制,曾经有意向合作的诚通生态、青岛融控、三峡、中车等最终都不了了之。

其中还有几次机会,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谈判的节奏。

等到2022年,当初一同陷入困境的环保企业大都已经通过“混改”上了岸,只有博天环境还“名花无主”,成为了“最后一家”还没有脱困的企业。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既然上市这么麻烦,又要合规,又要信息披露什么的,为什么环保企业还纷纷挤破头要去上市,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以我个人对博天的了解,他们上市肯定不是为了“赚一波走人”“圈钱”之类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毕竟博天的目标曾经也是“世界级的环保企业”。

只能说,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是太难了,融资方面不受待见,项目竞标的时候业主也更倾向于把项目交给有国资背景的公司。

融资难,拿项目难,这也逼着民营企业不得不做大做强,成为上市公司。只有上市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才能更大,才能更加挺直腰板地去融资、去谈判

从这一点上讲,只有改变当前的融资环境、交易环境,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的一视同仁,可能才会有更多“小而美”的企业涌现,民营环保企业才不会被迫去“做大做强”。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