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位院士、30多家提名机构和100余位提名和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环境技术进步奖”圆满完成,3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5项、发明专利47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550项;2018-2020年,相关产值高达500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环境技术创新跑出的加速度。
我会将陆续发布获奖项目简介,供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注:所有发布材料均由获奖单位提供。)
项目简介
城市水生态安全需要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保障,而这一过程中尚存在大量能耗问题,这需要完整考虑城市水资源供给、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全过程的减污和降碳之间的耦合关系。因此开展城市水系的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体系研究正是响应了国家推动源头治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
项目基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等科研项目、由“产学研”各方合作完成。项目以“健康-低碳-生态”为理念,创建了城市水系“生态设计-节点调控-低碳保质-多水一体”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集低碳处理、生态收集、净化利用为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安全保障。
1. 针对城市水系,开发了一套“生态安全评价-水源供给规划-用水优化配置”三位一体的水生态规划体系,创建了“能-水-碳”目标协同的一体化规划模式,实现了节水-低碳-保质的城市安全目标。
2. 研发了4 套城市多水源低碳运行与优质保障技术:(1)雨水低碳生态收集利用技术;(2)城市低碳优质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3)城市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馈控技术;(4)集空调、供暖、热水供应及热回收于一体的高效自除污污水热泵换热机组。
3. 提出“多水一体”全局优化配置方案,集成“雨水生态收集利用-饮用水低碳深度净化-污水低碳运行馈控-污水源回用热泵”等关键工艺,实现集生态收集、低碳处理、保质净化、全局优化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能-水-碳”多目标一体化示范。
“能-水-碳”目标协同下的一体化水生态规划自主创新技术体系
成果获自主创新产品3 项,专著1 部,科技论文24 篇。项目成果应用于大连、武汉、哈尔滨、深圳等多个城市的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中,在环境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巨大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获奖感言:
徐琳瑜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副院长/教授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文明常常是因水而兴,因水而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治水用水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强调人水和谐共生。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今天,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更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各方力量开展水系统治理,推进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不仅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也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结语
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社会科技奖励编号0299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8年设立了面向全国、面向产业的“环境技术进步奖”。该奖项聚焦环境应用技术成果,不授予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
欢迎各界环保人士,积极参与2022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相关工作。
原标题:2021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城市生态水系构建与低碳保质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师范大学等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