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宁王麒麟电池即将发布,最新电池技术有哪些?

分类:环联生态 > 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2日 18:00    作者:    文章来源:电池联盟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近日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活动上表示,即将发布CTP3.0电池,即麒麟电池。
 

 

  据了解,该电池有如下几大特点:第一,CTP3.0电池在两块电芯的中间加水冷钣,使相邻两块电芯的热传导降低,避免出现热失控;第二,因为水冷钣具有缓冲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电池寿命;第三,麒麟电池可满足高压快充,4C充电不是难事;第四,麒麟电池可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磷酸铁锂系统能量密度160Wh/kg,三元高镍可达250Wh/kg,较4680电池多装30%的电量。
 
  其实,早在今年3月26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宁德时代就官宣了要推出CTP3.0电池的消息,并表示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条件下,CTP 3.0的电量相比特斯拉的4680电池提升了13%。
 
  宁德时代还提出了新的目标,在2023年量产符合无热扩散要求、续航里程可达1000km的电池,并预计将在2025年量产采用CTC技术的电池-底盘结合体,将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两个部件集成为一体。自宁德时代于2020年9月率先在旗下811产品上实现无热扩散技术量产后,目前这项技术已成为行业主流。
 
  电池联盟注意到,当前,企业布局的电池技术有 CTP、CTC、CTB几种,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CTP技术
 
  CTP(英文Cell to Pack的缩写)技术是将电池的电芯集成到电池包,减少了模组之间的空隙,带来的是汽车体积利用率的提升(15%-20%),电池包能量密度也大幅度加强。此外,整车的零件数量也相应减少(15%-20%),生产效率提升30%。
 
  宁德时代业界首创的CTP高效成组技术,通过高集成结构设计,提升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第一代CTP到最新的第三代麒麟电池,电池包体积利用率从55%提升到67%。
 
  CTC技术
 
  CTC电池技术(全称为Cell to Chassis),即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将电芯与车身、底盘、电驱动、热管理及各类高低压控制模块等集成一体,使行驶里程突破1000公里;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低能耗,百公里电耗降至12度以下。
 
  2020年9月,特斯拉发布了与新电芯配套的CTC技术。2022年3月,采用CTC技术的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正式开放,特斯拉成为全球首家量产CTC技术的车企。
 
  今年4月25日,零跑汽车发布无电池包CTC技术。该技术可使电池布置空间增加14.5%,车身垂直空间增加10mm,综合工况续航增加10%,并大幅提升安全性能。目前该技术已搭载在其全新推出的零跑C01车型中。
 
  宁德时代的CTC技术,将电芯与车身、底盘、电驱动、热管理及各类高低压控制模块等集成一体,使行驶里程突破1000公里;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低能耗,百公里电耗降至12度以下。
 
  CTB技术
 
  今年的5月20日,比亚迪发布CTB(Cell To Body)技术,该技术将电池包上盖与传统结构的车身底板集成,构成上盖、“刀片电池”、托盘的整车三明治结构。动力电池的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6%,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了10%。
 
  同时,刀片电池为CTB技术提供了安全基础,可杜绝电池热失控风险。
 
  CTB技术和CTC技术有点类似,都是将电芯直接安装在底盘里。区别在于CTC需要将电池包作为单独的保护体,而比亚迪的CTB技术,利用刀片电池高安全性和高结构强度的特点,融合进车身的整体设计中来。
 
  除了以上这些企业之外,国内外多家车企也在加速推进CTC技术的布局:
 
  近日,哪吒汽车对外公布了其最新产品天工电池。目前天工电池进入了第二阶段,采用了CTP技术,成组效率达到73-76%,系统能量密度也提升至185Wh/kg,率先搭载在哪吒S上。该公司表示,明年年底将会正式发布CTC技术。
 
  国外车企方面,大众集团表示将在下一代电池集成技术中考虑CTP和CTC两个方向、沃尔沃透露公司第三代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的电池组也将采用CTC方案和方形电芯。
 
  华泰证券分析称,目前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升级双头并进,无模组电池包CTP份额快速提升,渐成主流技术;CTC量产在即,蓄势待发。
 
  国泰君安证券则认为,CTP技术有利于主机厂降本提升续航和电池企业延伸价值量,CTC/CTB技术则推动了电池盒功能向车身“集成化”探索,两种技术工艺导入皆处于行业发展早期,有望并驾齐驱随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而逐步导入,相关产业链将充分受益于行业的变化与机遇。
 
  原标题:宁王麒麟电池即将发布,最新电池技术有哪些?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