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土壤修复不“土” 是时候展现真技术了

分类:环联生态 > 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0年5月29日 15:44    作者: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市场对土壤修复的热情高涨,万亿空间助涨了技术研究积极性,让相关技术突破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据市场初步统计,2020年1季度,土壤修复知识产权授权占比达到了32%以上,新增知识产权在审占比68%左右。其中,2月当月占比达到39%,进入一个小高峰。
 
  从申请专利的所有权人来看,以高校为主的,以修复企业为主的,以可盈利的研究机构为主的皆有,且修复企业与学院派合计占比达到80%以上。
 
  从专利类型分布上来看,环境工程类偏多,场地修复、生物技术、建筑工程、矿山修复、农业农田修复等之间的数据差之不多。
 
  目前,技术方面比较热门的包括热脱附、异位修复、原位修复等类型。那就来简要探讨一下,其中部分技术的应用情况。
 
  原位电热脱附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成功案例很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趋于成熟。
 
  实验证明,原位电热脱附技术对土壤及地下水中氯乙烯、氯苯、顺-1,2-二氯乙烯、苯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错,处理氯代烃类有机物污染场地效果良好。
 
  燃气热脱附技术,优势在于燃气便于运输、 输送方便,对于场地基础条件要求较低、启动快速、运行灵活。
 
  未来,研发具有热回用单元的能量高效利用、智能化、污染物排放可控的原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升我国原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的修复能力与能效水平将成为主流趋势。
 
  异位热脱附技术,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修复周期短、适用性强等显著优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成熟。
 
  实验证明,该技术不适合用于处理无机物污染土壤(Hg除外),也不适合处理腐蚀性有机物、活性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有机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安全性、修复成本及工期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原位化学氧化(ISCO)修复技术,通过氧化剂释放电子或激发出的自由基(Radical)来进行修复,若氧化剂剂量足够,且接触污染物时间充分,则反应较完全。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