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探讨渗沥液高效全量处理,使垃圾处理“零”排放闭环运行成为现实

分类:环联生态 > 论坛沙龙    发布时间:2017年5月8日 14:45    作者:中国环联    文章来源:中国环联

  在2017年5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中国环联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环保(固废)技术论坛上,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随着高处理率、低能耗的渗沥液处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垃圾处理“零”排放的闭环运行逐渐成为了现实。


 垃圾渗沥液由于本身存在成分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水质指标波动频繁等特点,在近几年的中央环保督查中,渗沥液处理问题时有通报,如填埋场老龄化,碳氮比失调,脱氮问题,膜后浓缩液回灌造成填埋场内渗沥液盐类富集,处理工程能耗偏高,渗沥液去向不明等,如何将其合理处理处置一直是环保领域的一大课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渗沥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岳东北从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8个省市渗沥液问题入手,阐明目前渗沥液处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岳教授在会上指出:渗沥液比较成熟的处理方式为“生物法+膜法”工艺, 但会产生富集了大量大分子有机物、高盐分的浓缩液,二次污染的潜在性隐患巨大,富集污染物的浓缩液必须得到有效处理!在渗沥液处理时必须考虑“全量化”,应避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回灌、回炉”名义伺机偷排或将污染“转移”至污水厂。岳东北同时指出,浓缩液蒸发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提升和优化现有膜处理技术,开发分离、分解等 “非膜浓缩”技术路线,尽快实现工程上稳定运行。
      针对膜技术处置存在的局限问题,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广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会上积极发言,引起广泛关注。


  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陈建湧介绍,在渗沥液脱碳技术上,万德斯环保采用“厌氧+高效生化+纳滤+臭氧高级氧化AOP(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为主的工艺,在高效脱氮中,利用短程硝化技术,节省供氧量25%、节省反硝化碳源40%、减少污泥生成量50%、减少投碱量、缩短反应时间。在渗沥液高效全量处理中,组合利用 “厌氧+短程硝化反硝化+臭氧高级氧化(混凝+AOP1+BAC1+AOP2+BAC2)”技术,能使产水率达到95%以上,且无浓缩液遗留难题。除技术创新外,陈建湧总经理认为,提倡垃圾干湿分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各种好水分包括雨水进入垃圾,以及垃圾堆场等,对降低渗沥液处理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23-2016)参编者的大连广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提出了零污染液体排放处理工艺理念。其自主研发的“MVR蒸汽+VP洗气”技术,是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和洗气技术的整合,主要应用在垃圾渗沥液处理设备当中。


 大连广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家军介绍,其公司采用“MVR蒸汽+VP洗气”技术,能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渗沥液解决方案,它不仅具备连续运行、系统抗冲击能力强、安装调试快捷等特点,还将设备与互联网融合,运用大数据采集、云计算、远程控制等手段,保证设备运行可靠的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由于渗沥液源头减量不到位,处理设施管理能力低下,未实现垃圾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等源头减量措施而导致渗沥液处理量增加,超过处理设施负荷等问题使得运营管理难度增大。对此,杨家军认为,购买社会化服务,规避政府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发挥政府监督职能,是垃圾渗沥液处置的最佳出路,也是垃圾渗沥液行业的发展趋势。


 如何做到出水水质达标且“零”排放,针对焚烧厂垃圾渗沥液的诸多问题,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建平提出了“预处理+二级UASB+MBR处理系统+纳滤+反渗透”为核心的成熟工艺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供各类渗沥液处理工艺。


  在天源环保预处理系统中,进入调节池前首先经过专用纤维处理器,减少毛发、固体颗粒等来减少污泥沉积;厌氧工艺中,研发了高效外盘管循环厌氧UASB反应器,专适用于焚烧厂水质的UASB厌氧工艺,提升厌氧效率,对COD的降解达到90%以上;MBR系统方面,天源环保的研究更为深入,主编了国家垃圾渗滤液MBR的标准:《生活垃圾渗滤液膜生物反应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64-2016。MBR系统是生化系统和超滤膜系统的有机结合,生化系统采用两级A/O处理工艺,确保对氨氮和COD的去除率高,超滤“出水达量”。


 我国对垃圾渗沥液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渗沥液的处理是“蓝色焚烧3.0”的重要一环,做到安全、稳定、低能低耗、稳定运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渗沥液不宜输往城镇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若抛开“稀释”、“转移”原则,合并处理也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逐例讨论。同时要实现渗沥液的“零”排放、资源化、低碳经济为最终目的,必须结合项目地实地情况,选择适用于我国国情,满足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将各种高效处理技术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集成化处理,优势互补,从而降低成本,切实将各种污染物进行分解及去除。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