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是连接小区垃圾桶和垃圾处理厂的重要一环,却又因为气味、噪音等问题,一度让群众对其颇有顾虑。近年来,蜀山区把推动形成绿色高效垃圾收运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把实现绿色共治、绿色共享作为构建垃圾收运绿色改革的突破口,深入探索,大胆实践,绿色共治道路越走越宽,绿色共享福利越来越大。

抓源头 全省率先探索垃圾智慧分类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际上关系着百姓身体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蜀山区自2015年起,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并不断紧跟技术发展,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探索垃圾智慧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在梅园小区,居民们早已养成分类投放垃圾习惯。居民贾佳每天上班前都会提着两袋垃圾下楼投放。这两个垃圾袋上都印有专属贾佳一户的二维码。“小区每月免费发放给每户居民60个垃圾袋,印着每户专属二维码,我家每天用两个,一个装一般垃圾,一个装厨余垃圾。”贾佳走到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机前,拿出自己的二维码智能卡往写着“厨余垃圾”的门前一扫,箱门就自动打开了。随后,她又刷卡打开写有“其他垃圾”的门,投入垃圾。“正确投入,又多了2个积分!”据悉,目前该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参与度已达到95%。

秉承精细化、资源化垃圾处理理念,蜀山局积极开启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试点,引入专业机构和智慧分类设备,为了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还采用“积分兑换”、“绿色账户”、奖励等激励形式引导居民实施分类投放,并做好后续转运和处置,对各类垃圾进行相应处理,真正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最终被运往填埋场的不具备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垃圾数量大大减少。减量化、资源化,让垃圾产生了生态效益,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有效破解了垃圾分类难题。
2018年,蜀山区计划在辖区部分学校、小区、公园等地投放100多台智能垃圾分类,预计将有2.4万户居民能够使用到“聪明”的垃圾箱。

动真格 全面关闭小区周边垃圾中转站
2018年1月17日,蜀山区政府收到了一面锦旗和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当天,绿宜居小区住户孙常春与几位居民一起来到蜀山区,把锦旗和信送到区领导手中,表达对区政府关停绿怡居垃圾中转站的感谢。
荷叶地街道绿怡居小区东区东门附近,有一处垃圾中转站,与小区同时建成,已有10多年历史,随着小区入住率越来越高,收储垃圾量增加,污水、异味、噪音等问题开始困扰周边居民。
2018年1月4日,蜀山区正式关停该处垃圾中转站,让附近居民拍手称赞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绿怡居垃圾中转站的关停,拉开了蜀山区生活垃圾转运新一轮改革的序幕。2019年前后,蜀山区将在同步建设新型垃圾中转站的同时,逐步关闭辖区所有居民区旁的垃圾中转站。


新理念 建成全市首个地下花园式垃圾中转站
绿怡居垃圾中转站日处理垃圾量80吨左右,将该垃圾中转站关闭,生活垃圾送到哪里?
在樊洼路上,走进一片茵茵绿地、枝丫茂密的游园中,有一处类似“地铁入口”的大门,顺着楼梯走下去,就在地下的一层和二层,各种车辆机械正在有序地开展垃圾倾倒、压缩、转运等工作。
作为合肥首个建设在地下的花园式垃圾中转站,蜀山区樊洼路垃圾中转站前不久投入试运行,日吞吐垃圾总量达300吨。
该垃圾中转站引进先进的流水线式工作系统。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便能看到各个环节进展,在智能语音提示下,指挥垃圾车将垃圾精准倾倒至垃圾桶内。在节约倾倒时间的同时,让每个垃圾桶都能做到最大化装载,降低运输成本和力求环保。


通过运用新设备,垃圾被压缩进箱体后,污水不会滴漏,在运往垃圾处理厂的途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中转站内还配套安装了一套可雾化、除臭、过滤异味、消毒的环保系统,确保站内基本无异味、站外无异味。
作为一座花园式的环保型垃圾中转站。蜀山区在该垃圾中转站地面修建一处游园,栽种绿植,供居民休闲散步,居民平时在这里休闲散步,丝毫不知每天数十吨垃圾从脚下运走。
新目标 建合肥最大垃圾中转站日吞吐量可达1500吨
樊洼路垃圾中转站的试运行仅仅是蜀山区生活垃圾收运改革的一个篇章。2018年,在加快关闭小区周边垃圾中转站的同时,该区将建设一处日处理量达1500吨的垃圾中转站。
针对辖区现有的8个垃圾中转站,蜀山区将陆续关闭其中5个,将垃圾相继转移到樊洼路垃圾中转站处理。同时,完成了对清溪路垃圾中转站设备的改造升级,日处理量从60吨提高到100吨;近期启动十里庙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提升其垃圾处理能力。

关闭一批、升级一批,新建一批。2018年,蜀山区计划新建日处理量高达1500吨的垃圾中转站,并引进全国领先设备,大幅提高垃圾压缩比,减少运输成本。届时,一批搞技术含量设备将给垃圾处理带来更大变化,比如通过等离子高科技手段,破坏垃圾臭气中的分子结构,排放出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气体。在污水处理方面,还将引入专门收集设备,配备专用的吸污车运送到处理厂;同时,建设垃圾收运智慧云平台系统,通过大数据计算,管理垃圾运输车辆和工作人员,提高收运效率和降低收运成本。据了解,该垃圾中转站计划2018年下半年启动建设,2019年将建成。
此外,蜀山区还将结合去年底完成的环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收运改革走向深入。“目前,我们已经在淘汰落后机械设备的同时,把所有垃圾收运设备转交给新入驻的环卫企业,由新企业统一管理。我们还将结合垃圾站中转站的建设工作,最终达到生活垃圾转运、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环境多赢的局面”,莫之庆表示。
绿色引导是绿色发展的必要前提,绿色发展的接力赛,蜀山不曾停步,2018年,蜀山区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践行政府绿色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公众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垃圾收运模式,为群众的生活添了新意,也添了绿意: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共享清新蜀山的绿色福利。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