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分享 | 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付出与收获——亲历者的视角

分类:固废观察    发布时间:2022年7月18日 18:13    作者:固废观察公众号    文章来源:固废观察公众号

作者系沪上某高校环境科学系主任,上海市垃圾分类明星志愿者。


上海疫情中某小区的垃圾分类


上海疫情还在反复。说起上海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上海和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有不少或正面或负面的看法,对上海形象褒贬不一。但笔者一直在关注垃圾分类,惊奇的发现,尽管上海疫情应对众说纷纭,但疫情期间的上海垃圾分类却做得相当不错,两年多来形成的垃圾分类习惯,并没有受到疫情的太大影响。特别是许多居民小区,虽然疫情严重,但垃圾分类仍在继续。这成为一个城市文明在危难时刻体现出来的难得品质之一,成为疫情中容易被忽视的一抹儿亮色。本文就来讲讲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从每个居民的付出与收获,谈谈上海小区垃圾分类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即使在疫情中能保持下来。本文主体内容完成于疫情之前,但到现在经过疫情考验,内容基本仍然可信。
垃圾分类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具体执行者是小区里的每个居民。显然,与之前相比,垃圾分类是多了一件事情,还是天天要做的事情,有些人说是“多此一举”。真的是这样么?本文认为,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有付出,也有收获,而且收获远远大于付出。那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又有什么样的付出呢?合算么?
以笔者在上海长期关注和实践垃圾分类的经验,以亲历者的视角来总结和分享一下,希望能够从每一个居民、家庭和小区做起,做好全社会垃圾分类

三项付出

先说三个付出。

第一个付出,就是厨房里要设两个垃圾桶,干垃圾桶和湿垃圾桶,每天要消耗两个垃圾袋,价值约0.2元。当然,钱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厨房做饭的时候,要做到干湿分类,这是目前看来看来是最大的心思和体力投入。比如说菜叶子,剩菜剩饭、瓜皮果核儿、等都属于湿垃圾;各种包装盒儿,餐巾纸、小塑料包装、豆腐盒都属于干垃圾。以笔者体会,这个厨房里边做饭边分类的工作,是垃圾分类当中最困难也是最经常做的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付出。

第二个付出是客厅里多了一个可回收物的袋子或者箱子快递很多,超市购物袋也很多,每次都在客厅的里边用于收集可回收物,比如说包装盒儿、旧书本、旧衣物,和种零碎东西。多的时候,平均一天,就需要丢一次。

第三个付出,就是每天早晨七点到九点,晚上六点到八点要去定时去丢垃圾,这个时间雷打不动、刮风下雨、过年过节、再忙再累,也都要去。很多时候都已经到07:50了,才夫妻两个人急急忙忙拎着4袋垃圾出门去丢,然后呢,还看到很多人和我们一起拎着垃圾袋冲向垃圾箱。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付出吧。


上海垃圾分类的网红质疑:到底谁是“神经病”(图片来自网络)

2
七项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单元楼门口的垃圾箱不见了。在没有垃圾分类的时候。单元楼门口总是有一个或两个40升的大垃圾桶,大家下楼的时候会把手里的垃圾一股脑的丢在这两个桶里。现在垃圾分类了,这两个桶就被取消了。在上海叫做所谓的“撤桶并点”。这两个桶没有了之后,好处还是很明显的。因为之前的,这两个桶一天24小时里面都是有垃圾的,个别时候垃圾还会溢出来,极个别时候,还不时会有污水、脏东西溢出来,让地面很脏很恶心,一出单元门就有一股脏的味道,脏的现象,实在煞风景。现在垃圾分类了,这两个垃圾桶不见了,原来位置就多了大约两平方米的一个空间,要么是空地,绿化,要么停了几辆自行车,这样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个收获,就是小区的垃圾箱房成了一个小区的“热区”,或叫做小区热门地点,变成了小区重要的一个宣传点。之前没有垃圾分类的时候,小区的热区可能是跳广场舞的花园,或者是物业门口,但是垃圾分类之后,每天到七点到九点,晚上六点到八点之间的垃圾收集箱,无疑是小区最重要、最热闹、最喧哗,并且最有人气的这样一个地方。这可能是意想不到的非常大的一个变化。不少小区垃圾厢房里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快递箱等。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即在不收垃圾的时间段,即每天另外的20个小时里,这里还是能够保持比较清爽干净,有宣传栏等,每次走过的时候呢,都会有这样的提示:“现在不是垃圾分类时间,请把垃圾带回,做文明业主,此处有监控”的这样贴心又严谨一个语音提示。当然,监控也是必须的。

补充一句,在疫情中的“大筛”,这个垃圾分类的“热区”,顺理成章的变成核酸采样点。

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点前的“热区”,也是疫情“大筛”的一个地点


第三个收获,是小区变得更干净,不只是单元楼门口显而易见的垃圾箱少了,而且整个小区啊,都会变得更干净一些。比如说以前垃圾不分类的时候呢,垃圾袋是垃圾干,垃圾混在一起,会导致一些垃圾的渗滤液洒在路上。小区有很多垃圾桶,每天才收集一次,这些干湿垃圾在户外静置发酵一天,那么小区的味道就不会太好。另外道路上会有一些食物的残渣、洒落的其它垃圾。现在垃圾分类,按袋投放,定时投放之后,这些各种原因导致的小区的这种恶化情况就几乎绝迹了。大多数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小区更整洁、更干净了。

第四个收获,和小区的物业人员相关。之前垃圾不分类,小区物业是24小时上班,在几十个或上百个地点来收垃圾的。分类之后,是在定时的4个小时,定点的不超过3个地点收垃圾,显然,小区物业人员的劳动环境改善了。之前,垃圾是混杂在一起的,又脏又臭又恶心,现在,大家分类袋装密封破袋,可以让小区的垃圾房环境较之前是大幅度改善,当然尽管也有是垃圾味道的问题。但小区物业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回收的可回收物,变成了物业回收人员的一笔额外的工资,这时候大家的收入高了一点,工作的热情也高了很多,你可以看到垃圾分类服务人员脸上的笑容,似乎是比以前更多了一些。

人生可处不相逢,一位暖心保洁员的故事

(来自 陆仲绩科学网博客)


同时,他们也会更认真的一些,比如说之前去。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向外丢的时候呢,从来没有物业人员想尽办法把一桶垃圾啊,能够压得更实在一些,这样呢,可以减少垃圾的运输的这个占用。而现在,垃圾分类之后,采用按桶计量收费,垃圾分类人员就很自觉的想尽办法把垃圾桶的垃圾压得更密实一些,比如说用脚踩或其它方式。这样,让大家劳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了更好的劳动环境,更受人尊重的这种劳动,更多一点收入的劳动之后,他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我们是这样,对所有的物业保洁人员来说也是这样。

第五个收获,是小区的流浪的小猫小狗的一个变化,之前垃圾没有分类的时候,很多流浪的小猫小狗是主动到垃圾桶里去翻找食物的。非常不好的一个后果,就是他们吃的很肥,小区里会有很多非常肥的小猫。那么,垃圾分类之后,由于撤桶,小猫小狗没有办法去垃圾箱找食物了,只好依赖居民的主动投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很肥的猫,慢慢慢变成苗条了,也变得更好看了一点。而且,不少小猫小狗似乎也不是那么怕人了,很多小猫会主动的走向人, 希望能有一点点的食物赏赐给它。给肥猫减肥,让小动物更亲近人,我想这也是垃圾分类带来的一个好处吧。当然,我们不讨论主动投喂好坏的问题。

疫情期间小区可回收物照旧回收,先存放在小区内


第六个收获,我是观察到小区里有很多主动捡垃圾的拾荒者,或是喜欢收集废品的人。这些人都是小区的居民,大多是退休在家,收集废品一方面是能有一点经济收,更多的则是当作一个工作,一个爱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笔者我所在的小区,虽然是郊区,但房价最近几年一直都徘徊在8万块到10万块左右,因此,这个小区的居民应该说大多数是经济条件还是可以的,不太需要用捡垃圾这种方式来讨生活。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不少的这个老年人,愿意在大家丢垃圾的时候,主动走上去打个招呼,把大家手里的可回收物接过来,然后自己找一个地方单独的存放拆解,打包好,然后再去卖给社区里的垃圾站,价格大概是每斤0.5-1.0元左右。傍晚的两年小时里,可能会收到50公斤左右的可回收物,约50块的收入。

既然大家经济情况不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工作爱好”呢?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不少人喜欢废品回收利用,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可能也是一个爱好或癖好。不少上一代人,在条件比较艰苦的青少年或中青年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他可能一辈子都会保持下去,并不因为他现在居住生活条件改善了,就会把这个事情不做了。或许,他真的是有一个环保情节在里面,在努力的在做这件事情。

第二种原因,笔者感觉到可能是上海城市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如果留心观察的话,过去和现在都有,在上海市中心很多非常高档的商场里,总会有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但是衣服有稍微显一点儿老旧的中老年人,拎着一个很时尚的大袋子,在商场里走来走去,与一般购物者无异,但是他们的重点,是去翻检商场里的垃圾桶,然后把垃圾桶里的可回收物,比如说瓶子,或者说包装等,捡出来,装在大购物袋里,然后去做回收,这些不多的经济收入可以补贴家用,这样的活动也打发了中老年人的时光,享受了商场里的空调和时尚。所以,这可能也是上海这座大城市这个垃圾分类,或者说废品回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既然如此,去商场里可以捡可回收物,在自已小区捡可回收物,岂不是更好更方便么!

这种情况也说明,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每个人做好垃圾分类的益处,可以让不管是拾荒者,还是有这样废品收集爱好的人,都可以在更干净、更整洁、更有尊严,甚至更有收获的这样一个工作中享受自己的乐趣。

疫情期间小区垃圾分类最困难的时刻的情形,但依然比较干净


第七个收获,是垃圾分类和小区房价的协同关系。很显然,在上海和全国的很多地方,本小区房价及趋势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小区垃圾分类实行过程当中,很多小区能够把垃圾分类做的很好,小区更干净,也同时体现出了小区物业的管理做得好,居民的素质比较高,小区的文明程度比较高,无形之中也拉高了本小区的房价。上海有两个小区比较有特色。

一个是长宁区某花园小区,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2000多户居民的小区,却只设了一个垃圾箱房,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居民都能够比较高素质,按时定点把垃圾丢好,物业把小区管理得非常好,让小区变得非常干净,因此,这个小区的二手房价同比周边小区的房价有一个明显的上升,成为本小区居民和居委会人员稍显得意的一件事情。另外一个例子,是上海市闵行区某花园小区,由于垃圾分类做得好,几次上了上海的电视台、广播台,垃圾分类让小区更干净,更文明,有北欧特色,因此这个小区的房价也明显较周边小区偏高,也是这个小区和物业开心自豪的一个由头。

长宁区新泾镇某小区的垃圾房


闵行区某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成为特色报道


当然,是不是垃圾分类会导致房价偏高,显然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但是有句上海话说得好,小区房价一方面反映了区位,另一方面反映什么样的人住在一起,如果你周围的人素质都偏高,都能主动自学地把垃圾分类做好,这样的小区人文环境的价值是应该体现在房价里面的。


3
结语

一个笑话。垃圾分类最大的一个收获,对于笔者来说,就是每天晚饭之后都需要把厨房的干垃圾袋、湿垃圾袋儿分别整理好,再拎着一个可回收的箱子,走上200米的去把垃圾丢掉,然后再走回200米,回到家里。无疑,每天400米的活动是一个强制性的、非常好的身体锻炼,比强制我去健身房或操场靠谱和实惠多了。况且,这中间还可以碰到非常多的邻居和小区的居民,也有一个认识、熟悉的过程,除了一起当志愿者的交流,这也是我们极其有限的碰面机会。

最后,希望全国各个城市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顺利开展,全面推行,让小区变得更干净,生活变得更愉快。


还犹豫什么,动手垃圾分类吧。

特别致谢:感谢上海、北京和全国专业人士对本文的启发和指正,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 环境问题观察
作者 | 减法博士
编辑 | 匡宋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