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深度 | 2021年中国垃圾发电产业链上中下游市场剖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分类:固废观察    发布时间:2021年8月24日 13:04    作者:固废观察公众号    文章来源:固废观察公众号


一、产业链

垃圾发电分为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填埋气发电两大类。一是对燃烧值较高的进行高温焚烧,在高温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涡轮机转动,使发电机产生电能。二是对不能燃烧的有机物进行发酵、厌氧处理,最后干燥脱硫,产生一种气体叫甲烷,也叫沼气。再经燃烧,把热能转化为蒸汽。推动涡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二、上游分析

1.生活垃圾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2019年全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24206.2万吨,截至2019年末,全国设市城市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1183座,日处理能力86.99万吨,无害化处理量24012.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处置量分别可达26707.5万吨和26913.4万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2.工业垃圾
2019年,196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3.8亿吨,综合利用量8.5亿吨,处置量3.1亿吨,贮存量3.6亿吨,倾倒丢弃量4.2万吨。2019年我国重点城市一般固体废物产量达72544万吨,处置量达14410万吨。

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垃圾焚烧设备
焚烧炉作为垃圾焚烧处理系统最核心的设备,其设计需充分考虑垃圾停留时间、燃烧温度、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及紊流等因素,从而达到完全燃烧、控制恶臭及二恶英类物质产生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的生活垃圾焚烧炉主要包括流化床焚烧炉、炉排炉型焚烧炉等。2020年,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68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市场规模可达214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发电机组
一般我们常见的发电机组通常由汽轮机、水轮机或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等发动机)驱动,可再生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数据显示,我国发电机组产量呈波动趋势,2020年我国发电机组产量达13226.2万千瓦,预计2021年我国发电机组产量可达17378.7万千瓦。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三、中游分析

1.装机容量
数据显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由2016年549万千瓦增至2020年1533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27%。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729万千瓦。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新增装机容量
数据显示,我国垃圾焚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由2016年81万千瓦增至2020年311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98%。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垃圾焚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可达390万千瓦。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发电量
数据显示,2020年生物质发电量1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2021年上半年,生物质发电7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6.6%。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竞争格局
从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以下企业占据了大头,分别为光大国际、绿色动力、康恒环境、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浙能锦江环境、深圳能源、上海环境、粤丰环保、重庆三丰、北京控股、首创环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上市企业分析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用电量
数据显示,去年疫情影响基数低,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2021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70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工业用电量
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工业用电量达3.11万亿千瓦时。第一产业用电量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第二产业用电量50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用电量1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其中,7月工业用电量达4972亿千瓦时。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居民用电量
2021年1-7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累计67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一、二季度,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7%和4.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9%、7.9%。2021年7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来源 | 中商情报网
编辑 | 匡宋尧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