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公开土地“污染史”是一种双向保护

分类:固废观察 > 土壤修复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8日 14:54    作者: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志华    文章来源:北极星固废网

建房的土地有没有被污染过?污染后是否已修复?据报道,这些问题今后在武汉都会有个明白且权威的答案。《武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近日公布,这是武汉迄今为止最为严格的“治土”措施。今年,在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时,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专项调查评估结果,将成为决定土地用途“走向”的重要依据。

与空气和水源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情况不仅更加隐蔽,而且污染物的释放时间更持久,一块毒地一经产生,土壤修复往往需要很多年,在此期间,土壤会不断向周围环境和水中排放毒物。假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毒地之上建成了建筑物,将对土地使用者产生持续不良影响,当毒地之上建成的是居民小区、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时,其危害将更加严重和持久。

土地的“污染史”不明导致的环境事件,近年来已发生过不少。比如在去年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500名在校生疑因化工厂污染地块中毒一事,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后经查实,在离这所学校仅100米处,是多年前三座化工厂污染后的地块,面积有数个足球场大小。学校选址在“有毒地块”旁,主要因为当初选址时对土壤污染和修复情况不很清楚,假如土地“污染史”能够公开,这样的悲剧本可避免。

因此,公开土地“污染史”,对于确保新建单位的安全至关重要。若不确保建设单位的知情权,就难免导致一些单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选址,既浪费了建设资金,又埋下了巨大的环境隐患。武汉市出台最严治土措施,要求将土地“污染史”毫不保留地公开,首先是对土地使用者和周围居民的一种保护。

不仅如此,公开还可以借此来约束当下、追溯既往。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土十条”,明确出现毒地后要终身追责,通过建立终身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政府和企业责任。假如每个地块在使用前,有关部门都有责任向社会完整地公开其“污染史”,土壤污染现象将很难再被藏着掖着,这不仅有利于对土壤污染责任人实施追责,更可倒逼政府和企业相关责任人更加谨慎地对待土壤污染现象,一旦这块地将来被开发,就意味着它过去的“污染史”将大白于天下。

因此,公开土地“污染史”,除了可以保护未来的土地使用者,还可以对当前的污染土壤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制约,具备立足当前和未来两方面的保护作用。这有利于对土壤形成一条完整的保护链条,既可防范毒地产生,又能在毒地产生后亡羊补牢,将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

当然,公开土地“污染史”并非易事。须从政策、法规、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对地方产业严加规范,促其良性循环发展。须加强信息公开,多举措加大相关部门监管和执法力度,多形式扩大社会监督渠道,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合力守好我们每一寸土地的保护红线。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罗志华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