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联网  邮箱
智能模糊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邻避”变“邻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环境数据治理 将是“蓝色焚烧”的重要课题

分类:环联生态 > 论坛沙龙    发布时间:2017年5月17日 9:15    作者:中国环联    文章来源:

  2017年5月4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中国环联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环保(固废)技术论坛上,一大批专家和企业家又一次围绕环保产业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积极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加快,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每年产生约1.9亿吨城市垃圾和6500万吨左右的县城垃圾。从全国范围看垃圾处理仍然以填埋简单焚烧为主,但显然这已经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对垃圾处理的要求。自2014年,E20环境、上海环境院等首次提出了“蓝色焚烧”概念以来,生活垃圾焚烧已进入“蓝色焚烧3.0”的产品时代。


 从简单焚烧到“蓝色焚烧3.0”,这不仅是环保技术的进步,更是环保政策和理念的革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陈东升在“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环保产业发展”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子方向,要站在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来发展环保技术,要从简单的处理向有价值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陈社长明确指出要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供给水平,如固体废物焚烧处理装备、垃圾焚烧尾气处理系统等。这是将垃圾处理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也是垃圾焚烧向“蓝色焚烧3.0”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升级要和相关政策及投资发展结合,从而合理利用市场空间,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中国环联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张益寄望于2020年迎来焚烧市场“五五五”的格局,即: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50%以上、500座在建和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厂和50万吨的焚烧处理能力。依靠焚烧技术的不断突破,多种方式的协同处置以及数字化智慧焚烧场的推行,使清洁焚烧、蓝色焚烧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保事业部副总经理唐燚在介绍大数据在垃圾焚烧应用时指出,在完善传统处理方式的同时,锦江积极引进智慧化环卫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借助大数据力量提升垃圾焚烧电厂的效益,将锦江的垃圾焚烧工厂向环境数据治理、智慧环境工厂提升;利用对运营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向多终端协同化处理精准延伸,由单一生活垃圾焚烧向资源再生利用型的环保静脉产业园转变,形成独特的“锦江模式”,最终将“邻避”落实为“邻里”。


 作为“蓝色焚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的处理也在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被同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2014年7月1日,我国新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正式施行,烟气净化和渗滤液处理标准进一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控制生活垃圾焚烧“最后一公里”污染的重点应该转向飞灰和渗滤液处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环境数据治理,提高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技术水平将是“蓝色焚烧”的重要课题。


  从一定程度上看,化解公众对垃圾焚烧抵触心理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水平。随着烟气排放标准的提高,排放到大气中的烟气越来越清洁。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执法力度越来越强,垃圾焚烧的烟气排放指标将进一步向近零排放或超净排放发展,NOx的排放指标会更低,同时实现SOx、HCl和粉尘的近零排放,甚至烟气脱白。严格的地方标准将会在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指导下逐步出台,例如:北京市环保局近日发布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501-2017)将于2017年3月1日实施,通过加严标准限值,标准覆盖范围内的有组织颗粒物排放量可减少2/3,有组织VOCs排放量可减少37.5%。上海泰欣环境通过优化反应器设计、催化剂选择和反应条件,采用SNCR+SCR工艺,为近零排放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我们常认为“蓝色焚烧3.0”是垃圾焚烧厂中的奢侈品,这种传统焚烧理念是建立在跑马圈地、低价竞争的基础上,也缺乏对垃圾焚烧全局性认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围绕着“信息公开、操作透明、环境优美、以人为本、真正达标”的“蓝色垃圾焚烧厂”虽然在焚烧控制、飞灰处理、渗滤液处理等方面有更严格的要求,也会带来焚烧成本的提高,但从垃圾焚烧的发展趋势看,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必然组成,“蓝色垃圾焚烧厂”反而能带动周边环境整体升级,大幅提高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大众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也将是破除“邻避效应”的有力手段。


特此声明:
1.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2. 请文章来源方确保投稿文章内容及其附属图片无版权争议问题,如发生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文章来源方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内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